我爱高州写一首诗( 八 )


世人怜小颈 , 金埒畏长牙 。
伯乐向前看 , 旋毛在腹间 。
只今掊白草 , 何日蓦青山 。
萧寺驮经...
我要马诗的资料,急!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 , 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 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 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 , 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 , 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
这幅战场景色 , 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 , 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 , “钩”是一种弯刀 , 与“玉弓”均属武器 , 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 , 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 , 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 , 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 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 , 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 , 又具兴义 。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 ,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 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 , 银蹄白踏烟 。
无人织锦襜 , 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 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 , 以效大用 。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 , 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
显然 , 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 , 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
直抒胸臆 , 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 , 则觉婉曲耐味 。
而诗的一、二句中 , 以雪喻沙 , 以钩喻月 , 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 , 又是兴 。
短短二十字中 , 比中见兴 , 兴中有比 , 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
从句法上看 , 后二句一气呵成 , 以“何当”领起作设问 , 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 , 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 , 声调铿锵 , 词语搭配新奇 , 盖“清秋”草黄马肥 , 正好驰驱 , 冠以“快走”二字 , 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 恰是“所向无空阔 , 真堪托死生 。
骁腾有如此 , 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
所以字句的锻炼 , 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
(周啸天)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李贺武帝爱神仙 ,  烧金得紫烟 。
厩中皆肉马 ,  不解上青天 。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 。
诗人借古喻今 , 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 。
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 , 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 , 耗费了大量钱财 。
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 。
“得”字 , 看似平常 , 却极有份量 , 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 , 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
后两句写马 , 紧扣诗题 。
“厩中皆肉马 , 不解上青天” , 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 , 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 , 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 。
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 , 非常精当 。
由于是“御马” , 吃住条件优越 , 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 。
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 , 怎么可以骑着它上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 , 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 , 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 , 而平庸无能之辈 , 一个个受到拔擢 , 窃据高位 , 挤满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