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富学识为主的诗词( 二 )


”(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
师: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 。
师:吃了饭牧童做什么?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
这就是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 。
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
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炉”的意思,因此,在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老师就需要解释字词,并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 。
难点之处解决了,句意大致明白了,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三、四句,并用汇报的方式去检查自读自悟的效果,必要时再加以点拨 。
这是一种半“扶”半“放”、先“扶”后“放”的方式 。
我们在前边讲到要淡化诗歌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这并等于说就一点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老师的帮扶,也就不可能有学生有效的诵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字 。
由“扶”到“放”,先“扶”后“放”,就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取得更好成效 。
三. 创设情景的原则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 。
又如我教《牧童》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
通过学生的诵读、领悟,师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诗歌描绘的景象描画出来,还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牧童,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
四.自主学习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因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教师的作用在于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
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
以丰富学识为主的诗词

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古典诗词的时候,只注重工具性,即以知识和技能为主,通常将诗文完整、通顺地给学生翻译一遍了事,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死记硬背,到考试时能够顺利默写名言名句,能够中规中矩地翻译出某些课文中的段落和句子 。
但是这和倡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也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失去了美感 。
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
一、教师的人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首要条件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 。
教学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身教胜于言传 。
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明是非、重操守、知廉耻等传统人格中的积极因子灌输给学生,优美和谐的教师语言,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教师良好的态度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