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何备受关注?( 二 )


然而,这样的双刃剑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时就产生了爆冷门的情况 。当时,李子琳从节目刚开始便像武亦姝一样因出色的诗词储备量和冷静的头脑获得了网友极大的关注 。而后,李子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直杀到决赛,却被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首次攻擂的殷怡航击败屈居亚军 。第一季结束后,很多观众感到大赛的赛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因此最后的选手获胜名次难以服众 。因此,第二季将赛制修改成积分制,比赛一共十场,前九场是通常的比赛,最后一场即第十场则是让前九场表现较优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战者集中起来同场较量,然后决出整个大赛的获胜名次 。之前,武亦姝被百人团突围而出的李宜辛刷下,原本很难再战,新的赛制成就了节目的同时也成就了武亦姝 。
新增环节
“飞花令”强势圈粉无数
除积分制外,第二季节目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更是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大开眼界:原来今天玩的“空当接龙”的游戏结构,中国古代早已成型且玩得如此高雅 。
“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电视观赏性很高 。(韩英楠)
中国诗词大会,我有个偏激的观点,你们要不要看看 写在前面:对一现象,往往有众多看法 。
主流看法总是被人们接受,而我选择你们看不上眼的一方面来谈谈 。
既然你选择点开,就说明你想看看我的偏激观点,可能态度会比较严肃,也可能很多人会想丢臭鸡蛋 。
所以,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我很高兴,又多了个战友;如果你反对,就当我放了个屁,浪费了几分钟的青春岁月 (-^〇^-) 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位才女武亦姝在网上强势刷屏 。
“精彩绝伦”“牛逼啊”“我怎么没有这文学细胞呢”“卧槽,她才16岁,高中生!”惊讶,羡慕,可能还会有一些“嫉妒” 。
没错,我一开始就是这种感觉,然后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才气,确实是,但她不会是被父母逼的吧” 。
万幸,她不是传说中的“书呆子” 。
接着,又有人会感慨“这央视节目还挺好的呀,终于想起来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来了,以后应该多搞点类似的节目” 。
我主动承认,我确实没有完完整整的看过这节目!01 那么,问题来了,诗词用大部分人的眼光来说到底是什么?我给出我自己的答案,俩字,感慨 。
诗词大部分都是各种各样的感慨!啊,我被贬了;啊,时间过得太快了;啊,我好想ta啊;啊,景色真漂亮啊…… 你们回顾一下自己接触过的诗词,摸着良心问问,是不是这样?或许有的人会说,那是你太肤浅,你又不是业内人,怎么能这样评价诗词呢?你说的对,我不是行家,难道大部分人是行家么?难道大部分人不是你所谓的“肤浅”么?如果“很少”的人才能有所谓的理解,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你就是在“装X”?能让少数人明白的东西,为什么变着法子不让更多人明白呢?难道你初衷不是想更多人理解你的想法么?完了,走题了,不好意思哈0.002 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能做出来的东西,就别过多口舌 。
你有那么多时间去吟诗作对,去感慨众生,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去做的,去改变困境呢?难道上天会因为你感慨的很动听,就特意招你上天堂去享受?伤春悲秋本没有错,而问题出在感慨之后呢?更多的是依旧无作为!中国诗词大会,一直强调诗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去多搞点节目,让大家去回忆一下 。
也许,你可能以为我是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要”,那么你可能存在思维误区了,我从没有否定过先人的智慧结晶 。
所以,请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
为什么最近几年才想到要搞诗词大会?以前为什么没想到呢?为什么选择诗词?为什么不是其他题材?为什么还是“答题”?(这里顺带吐槽一下教育制度,还不抓紧改革步伐,哈哈)03 偏激的观点来了(准备好臭鸡蛋):作为一个现代人,你们为什么还在玩着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玩出很高境界的东西?是你们已经没的东西玩了么?清朝,也有那么一批人,也在玩着老祖宗玩腻了的东西,而外国人呢?不可否认,能传千年的东西,的确很重要,很珍贵,需要继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