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习报告怎么写?(12)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 。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 。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 。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 。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 。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 。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 。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 。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 。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 。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 。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 。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 。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 。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 。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 。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 。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