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铺排对偶11连问,初唐诗中的神段落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铺排对偶11连问 , 初唐诗中的神段落)
出自全唐诗卷37第11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铺排对偶11连问,初唐诗中的神段落



【背景大略】“亲爱的爸爸妈妈 , 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
上世纪末 , 歌手李春波将一封家书谱成民谣 , 传唱大江南北 , 平易直白的歌词 , 一声声的追问 , 真是道不尽的游子心 。
无独有偶 , 唐朝贞观年间 , 才子王绩则将一封家书写成诗篇 。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 最不寻常之处 , 在于以紧凑对偶和大段落铺排所呈现的 , 饱含思乡深情的十一个问句 。11问排偶连发 , 寻遍诗坛鲜有此格 , 堪称初唐不可思议的神段落 。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铺排对偶11连问,初唐诗中的神段落



【不求甚解】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绩是诗人 , 也是隐士 , 其一生三仕三隐 , 官宦生涯短促且不瞩目 。此诗当作于王绩第三次仕官期间 , 题意为在京城思念老家向乡人问讯 , 并考虑到诗中以“老去”自谓 , 与当时诗人在朝中担任太乐丞的身份境地相合 。
旅泊多年岁 , 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 , 道发故乡来
全诗以自嘲起笔 , 带有几分苦涩、无奈:在外漂泊年岁已久 , 老了仍不知道回家 。这个时候突然有客人进门 , 说是从故乡远道而来 。老乡见老乡 , 该是怎样一幅情境——
敛眉俱握手 , 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 , 屈曲问童孩
皱起眉头彼此握手 , 止住眼泪共同举杯 。殷勤地寻访旧友 , 周详地问询孩童 。敛眉、破涕、握手、衔杯 , 一段描写细致入微 , 生动地将忽逢老乡悲喜交加的情感变化展示出来 , 且以两联工整对仗的形式 , 叙事兼带传情 , 笔法凝练利落 , 功力尤为不俗 。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铺排对偶11连问,初唐诗中的神段落

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 , 若个赏池台
衰微的宗族兄弟儿侄众多 。既然弟侄众多 , 怎么能是衰宗呢?衰宗 , 本乃自谦语 , 细察当时王绩家族的境遇——贞观年间 , 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大儒王通早已过世 , 另一位兄长王凝因弹劾重臣被贬 , 王绩本人先前的离职也与之不无关联 。如此说来 , 经受过政治波折的王氏大家族 , 确也堪称“衰宗” 。逻辑上自相矛盾的一句 , 隐含了不易为外人道的苦楚 。
若个赏池台 , 哪个兄弟儿侄有情致赏玩池苑亭台啊?王绩向乡人打听起家中的情况 。自此一问始 , 初唐诗坛精湛绝伦的一段排偶就此上演:
旧园今在否 , 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 , 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 , 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 , 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 , 林花那后开
旧日的园子现今还在吗?新的树苗也应栽上了吧?柳行的布置疏密如何?茅斋的修剪宽窄怎样?哪里移植来的竹子?又多种了几株梅花?渠沟的水当没有断流吧?石头上估计总生长着苔藓吗?院里的果实谁先成熟?林中的花儿哪朵后来才开放?
恕我无能 , 亦怪作者太牛 , 实在没有办法将原诗翻译成精致齐整的现代汉语 。加上之前的“若个赏池台” , 一连一共高达11个问句 , 问出了11种方式 , 句法错落不带重样 , 好事者瞪大眼睛细细审 , 竟连一个重复的用字都没有 , 对仗严饬紧凑 , 联句成章 , 呈现出震撼的视读效果 , 令人叹为观止 。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铺排对偶11连问,初唐诗中的神段落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铺排对偶11连问,初唐诗中的神段落】



诗人沉浸在亢奋的独白式想象之中 , 无所谓顾忌合不合乎常理 , 显没显得婆婆妈妈 。常年积郁 , 思乡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 忽逢乡人 , 恰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一花一木总关情 , 一连串机关炮式的发问 , 直问得乡人喘不过气来 。
羁心只欲问 , 为报不须猜
似乎觉察到失态(炫技过头...) , 有点尴尬地补了一句:思乡心切只顾着追问 , 请您尽管回答无须猜疑 。其实王绩并不指望对方作答 , 乡人毕竟不是家人 , 怎可能自家大大小小事无巨细了解得那么百思特网详细呢?诗人心底已有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