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创作技巧( 二 )


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 , 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 ,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作为陪衬 ,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人烘托人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②物烘托物 。如《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句以星光遥挂如垂来烘托平野的茫无际涯 , 用月光似奔涌倾泻来烘托大江的浩瀚渺茫 。又如“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 , “月出惊山鸟”等句以闹衬静 。③物烘托人 。如李清照词《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 , 瑞脑消金兽”用重阳佳节这天室内外的景物来烘托此刻人物的心情 。物烘托人的写法在古诗中被普通运用 。
虚实
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 ,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 抽象为虚;显者为实 ,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 ,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 未来为虚;已知为实 , 未知为虚……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 可使作品的结构更紧凑 , 形象更鲜明 , 并可使作品的容量增加 。比如《望庐山瀑布》 , 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 , 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 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 , 为虚写 。再如姜夔《点绛唇》一词 , “燕雁无心 , 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 , 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 , 残柳参差舞 。”前面句子实写 , 最后一句“残柳参差舞”虚写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 , 陆续介绍了贾府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 。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登场亮相 , 为实写;贾赦、贾政等没出场 , 为虚写 。
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 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手法叫衬托 。从反面来衬托就叫反衬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妙用反衬的好词 。作者用全词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 , 极力渲染元夕热闹的景象 , 但目的不在写景 , 也不在抒情 , 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而这个人 , 正是受到朝庭冷落 , 不肯趋炎附势 , 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诗人自己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极力铺排、渲染 , 正是为了反衬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 。吊古之情伤今之感 , 虽不着一字 , 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句所描绘的辽阔雄奇的景象正是为了反衬诗人颠沛流离 , 孤苦伶仃的形象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天地如此之大 , 竟无诗人容身之地 。类似的例子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 , 柳宗元的《江雪》等 。

用典
即在诗文中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谚中的语句或事实的一种手法 。古诗很讲究用典 ,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含蓄性 ,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其中的“后庭花” , 即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曲 。用这个典故 , 意在讽刺晚唐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 , 纸醉金迷的生活 , 将使历史重演 , 唐朝走向灭亡 。辛弃疾更是用典的高手 , 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五人的五个典故 , 他借助这些典故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

设想
想象 , 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个方面 。在一定意义上说 ,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在古诗中 , 有时作者会对自己并不知晓的异地的情况或未来的情况加以描绘 , 这种手法就是设想 。运用设想手法 , 可使诗歌意境开阔 , 别具情味 , 并使作者的感情更深刻地表达出来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 ,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 。”诗的前六句写远地妻儿在月夜的情景 。不说自己看月忆妻 , 却说妻子看月忆已 。不说自己看月忆儿女 , 偏说儿女尚不知看月忆自己 。这样写 , 更能表达出情之深 , 爱之坚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完全是设想之词 。这种设想 , 既增强了环境的氛围和色调 , 又把“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主题渲染得更加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