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汉隶书好诗 张迁碑这本书有吗( 二 )


其结构 , 除了笼统的“蚕不二设 , 燕不双飞”、“隶欲精而密”等描述外 , 尚有另外一些特征 。
先从整体着眼 , 它的结构属方正谨严稚拙一类 , 体势略扁 , 字字重心平稳 , 自然不拘 , 恰似山野村民 , 淳朴无饰 。
如起首之“君”、“迁”、“公”、“留”、“人”、“也”等字 , 皆质朴可爱 , 安若泰山 。
再从局部观察 。
留心一下此碑中的“口”字形结构 , 多为上宽下窄 , 似花盆状 , 呈上托之态;各字中的横画 , 有数横连属直而平行者 , 有偶尔中部稍向上挺或中部略向下曲者 , 无不随字势而定 , 处理得恰到好处 。
以上列举的情形 , 例子较多 , 几乎触目皆是 。
另外 , 值得一提的是 , 碑中尚有不少假借字与别体字 。
借助自己的文字功底及其他关于此碑的研究资料以弄清这些细节 , 对于自己临帖 , 特别是释通文意 , 不无裨益 , 如“张是辅汉”中“是”假作“氏” , “禽狩”中“狩”假作“兽”等;“社稷”中“稷”的别体等等 , 余不一一列出 。
还有将结构稍加变形者 , 奇趣顿生 , 妙不可言 。
如“常”、“从”、“系”、“虚”等 。

【集汉隶书好诗 张迁碑这本书有吗】

更有众多将笔画略为增损者 , 造型奇崛 , 意态横生 , 如“龙”、“啬”、“震”、“艺”、“数”、“旧”等 , 一般都变有所据 , 美不胜收 。
在用笔方面 , 常识性的“蚕头燕尾”等自不待言 。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 那就是多用方笔 , 起收用方笔者比比皆是 。
应该动脑筋的是 , 用钢笔去临写 , 怎样表现方笔呢?我的体会是:起笔时 , 若是竖画 , 则以笔尖凌空正下;若是横画 , 则先稍作下行之势 , 随即右行 。
收笔时 , 待笔尖正行于笔画末梢时凌空收势即可 。
然其笔画转折处 , 又多用圆笔 , 如“披”、“诗”“对”等等 。
圆笔用钢笔去表现时 , 则要求笔尖运行时用力均匀 , 速度稍慢 , 呈弧形前进 , 切忌中途顿挫 。
因为其用笔从整体而言是属笔力内敛型的 , 故其横、捺画出波时 , 幅度皆不大 , 好象为一种内聚之力所牵制 。
撇画 , 一般隶书中收笔时都开拓纵笔 , 极意夸张出波 , 然此碑中撇画 , 运笔却大多迂缓内收 , 仅以形曲略示撇意而已 。
此二类者 , 例子都较明显 , 故不欲列举 。
碑中尚有一些错处 , 明显的如将“暨”误刻(抑或是误书)为“既且”二字 , “政”误为“畋”等 , 亦当弄清 。
在整幅临写时 , 既要注意单字的大小俯仰 , 又要刻意领悟内在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连贯气脉 , 力求做到有笔有意 , 形神兼备 。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艺术的创造性 , 但是 , 即使是临写他人的东西 , 只要善于融入自身的艺术精神及思想感情 , 我认为 , 同样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
一管陋见 , 愿朋友们能得到些许有益的启示 。
隶书,左半边是“口kou”字,右半边是“人ren”字,形如“口人”,...隶书是由秦彖来的 , 是由秦朝的一个隶卒发明的!著名的有汉简、《曹全碑》《张迁碑》 , 后有刘春林发明了行书 , 之前还有《急就章》体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快写而来 , 行书名帖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书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行书的基础上有出现了草书 , 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怀素草书《千字文》、张旭的《自叙帖》等 , 后又楷书以唐楷最佳!著名的有: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 , 柳公权的《玄秘塔》 , 欧阳询的《化度寺》、《泉西铭》诸绪良《圣教序》等不一列举!仅供参考
清代和汉代隶书的不同清代隶书直追汉代 , 但在创新在审美观上有很大的变化 , 个性方面更加突出 , 可称为在继承汉代隶书又赋予新的时代气息的新的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