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配画”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策划( 二 )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
关于宏扬爱国主义的古代诗词 陆游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
2.三万里河:指黄河 。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
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碰到天 。
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
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
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 。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 壮志 。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 大夫,礼部郎中 。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
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
【创作背景】 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