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在哪|杭州西湖风景区概况( 二 )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 。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 。”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 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 。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 。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 。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 为层楼…… 。”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 。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 。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
阮公墩
主条目: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 。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 。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 。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 。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 。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 。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 。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 。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叫生态岛 。
三堤
白堤
主条目:白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 。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
断桥[3](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 。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 。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 。”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 。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 。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 。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出入 。
苏堤
主条目:苏堤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 。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 跨虹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 。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 。……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 。”《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 。”1950年,有关部 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 。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
杨公堤
主条目:杨公堤
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 。杨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 。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 。主要景致有曲园风荷、郭庄、刘庄、杭州花圃、金沙港、浴鹄湾、三台梦迹、乌龟潭、茅家埠等 。[4]
西湖十景
南宋.西湖十景
主条目: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5]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苑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至清朝,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 。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 。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 。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