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儿读后感摘抄( 三 )


《爱丽儿》读后感(三):拉美民族主义的呐喊
当我们谈论思想时,或想到美洲,欧洲,亚洲,但往往忽略拉美 。巴西,墨西哥,乌拉圭这些名字也往往是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代名词 。而《爱丽儿》也许能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
不可否认,早在百年前,拉丁美洲便有思想,独属于拉美的思想 。
《爱丽儿》文章不长,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样采用一种对话体(独白体可能更恰当),记录了普洛斯帕罗,一位恩师,在离别前对弟子们做的最后一次演讲 。这种形式的初衷是将“理”融入了“语”,借虚构之人抒自己之言,但往往有囿于虚构的场景而无法给出现实的对照,此种方式的优劣恐怕还不能轻易断言 。
我个人认为更方便地阅读顺序是最后来读《暴风雨》和《爱丽儿》 。
《爱丽儿》无疑是寓意式的,但对于一个并不了解拉美历史的人来说,读来可能不知所云 。因此,或许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总序与导读,以及后面各位拉美研究者所写的序言与书评,了解罗多,了解20世纪初拉美文化的困境,拉美人对于自身性质的怀疑,再体悟莎士比亚中爱丽儿的象征,最后再读《爱丽儿》的原文,或许有更清晰的感受 。
《爱丽儿》的诞生的背景,是被殖民国家的伤口尚未愈合,还在隐隐作痛;是拉美在美国的文化侵略的过程中失掉了自己的文化认同,拉美文化失去根系成为随风摇摆之物,寻求依附 。而罗多发出了属于拉美的呐喊:无需跟从美国,拉美文化自有根系 。
此外,他也提出了对美式文化的批评,追求物质利益,肉欲享受,缺少优雅,希腊式的闲适和神秘的理想 。
这本书是罗多的思想叙述,但可能称不上是“论述”,它更像是诗意的呐喊,崭新的主张,但限于这种文体或许无法论述,这便更体现出了后面各个批评的重要来了:他们补充了罗多未完成的论述,将这个对话体的故事与历史进行了接驳 。
关于拉美人的象征,我认为后文费尔南德斯·雷塔马尔的《卡列班》或许更为贴切 。爱丽儿是爱智慧,爱美,爱优雅的精灵,卡列班是畸形恶俗的奴隶 。精灵固然美丽,但对于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来讲,充其量是虚无缥缈的希望,怎么能被称为象征,而卡列班,虽然畸形恶俗,但面对杀死祖先,奴役自己的普洛斯帕罗,他选择用学来的语言诅咒他,虽然平庸功利,但依旧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复仇,这种人性多于神性的凡人反而更好 。象征以人比人,难免都有出入,以上也仅代表个人看法 。
此书读来,历史与思想兼收,十分不错 。但碍于拉美思想在中国还尚未引发热度,拉美学者的文章也鲜见于互联网,这篇书评可能过于单薄,期待光启书局的拉美思想译丛的持续出版,为拉美思想的中文化做出更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