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烟云的诗句( 三 )


但是如果他写下酌真是“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无多了 。
学词者宜向此处细心体味,同是这位词人,他在一首诗中却说:“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 。
”同样成为名句 。
看来,他确实是有意地运用绘画的笔法而将它写入了诗词,人说他“通画理”,可增一层印证 。
他善用“抹”字 。
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其致一也 。
只单看此词开头四个字,宛然一幅“横云断岭”图 。
出句如彼,且看他对句用何字相敌?他道是:“天连衰草 。
” 于此,便有人嫌这“连”字太平易了,觉得还要“特殊”一点才好 。
想来想去,想出一个“黏”字来 。
想起“黏”字来的人,起码是南宋人了,他自以为这样才“炼字”警策 。
大家见他如此写天际四垂,远与地平相“接”,好像“黏合”了一样,用心选辞,都不同俗常,果然也是值得击节赞赏! 我却不敢苟同这个对字法 。
何以不取“黏”字呢?盖少游时当北宋,那期间,词的风格还是大方家数一派路子,尚五十分刁钻古怪的炼字法 。
再者,上文已然着重说明:秦郎所以选用“抹”并且用得好,全在用画人词,看似精巧,实亦信手拈来,自然成趣 。
他断不肯为了“敌”那个“抹”字,苦思焦虑,最后认上一个“黏”,以为“独得之秘”——那就是自从南宋才有的词风,时代特征是不能错乱的 。
“黏”字之病在于:太雕琢,——也就显得太穿凿;太用力,——也就显得太吃力 。
艺术是不以此等为最高境界的 。
况且,“黏”也与我们的民族画理不相贴切,我们的诗人赋手,可以写出“野旷天低”,“水天相接” 。
这自然也符合西洋透视学;但他们还不致也不肯用一个天和地像是黏合在一起这样的“修辞格”,因为画里没有这样的概念 。
这其间的分际,是需要仔细审辨体会的:大抵在选字工夫上,北宋词人宁肯失之“出”,而南宋词人则有意失之“人” 。
后者的末流,就陷入尖新、小巧一路,专门在一二字眼上做扭捏的工夫;如果以这种眼光去认看秦郎,那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
以上是从艺术角度上讲根本道理 。
注释家似乎也无人指出:少游此处是暗用寇准的“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的那个“连”字 。
岂能乱改他字乎? 说了半日,难道这个精彩的出场,好就好在一个“抹”字上吗?少游在这个字上享了盛名,那自是当然而且已然,不但他的令婿在大街上遭了点意外事故时,大叫 “我乃山抹微云学士之女婿是也!”就连东坡,也要说一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
可见其脍炙之一斑 。
然而,这一联八字的好处,却不会“死”在这一两个字眼上 。
要体会这一首词通体的情景和气氛,上来的这八个字已然起了一个笼罩全局的作用 。
山抹微云,非写其高,写其远也 。
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这其实才是为了惜别伤怀的主旨,而摄其神理 。
懂了此理,也不妨直截就说极目天涯就是主旨 。
然而,又须看他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满地秋容惨淡的气象:整个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而“弥漫” 。
学词者于此不知着眼,翻向一二小字上去玩弄,或把少游说成是一个只解“写景”和“炼字”的浅人,岂不是见小而失大乎 。
八字既明,下面全可迎刃而解了:画角一句,加倍点明时间 。
盖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正写那个时间 。
暂停两句,才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 。
——词笔至此,能事略尽——于是无...
有关青楼的诗句有哪些? 1、《青楼怨》[ 唐 ] 王昌龄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
译文春风吹动帐子阵阵花香飘入楼中,调高音调去弹筝以排解夜里愁怀 。
为远隔关山的人肠断却又说不清,不知不觉残月已经移到帘钩之下 。
2、《青楼曲二首》[ 唐 ] 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
译文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