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读后感怎么写?

《礼记》这本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 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礼记大学读后感” , 希望能帮助到您 。礼记大学读后感(1)《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 , 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 , 比肩于《孟子》 , 又远超于《荀子》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 , 它以礼乐为核心 , 所阐述的思想 , 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 , 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 为士者必读之书 , 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 , 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 , 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大道实行的时代 , 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 , 和睦相处 。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 , 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 , 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 , 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 , 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 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 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 , 主张为了老百姓 , 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 。这段文字 , 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 , 至今读来 , 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 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
翻开我的笔记本 , 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辩之、笃行之 。”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 , 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 , 彻底搞懂 , 要慎重地思考 , 要明白地辨别 , 要切实地力行 。”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 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 。“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 , 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丧失了 , 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 , 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 , 才能兼容并包 , 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 , 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进而“泛爱众 , 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越过这一阶段 , 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 , 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 , 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 , 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 , 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 。学是越辩越明的 , 不辩 , 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 , 真伪难辨 , 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 , 就是既然学有所得 , 就要努力践履所学 , 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 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 , 踏踏实实 , 一心一意 ,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