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诗句( 五 )


3、同一意识、同一题材,因技巧不同,却能产生好诗和坏诗,故技巧在写诗时实占很可惊人的位置 。
没有技巧,纵有极良好的题材亦不能剪裁,纵有极正确的意识亦无由表现 。
4、除了诗人的意识大体上不应太违反时代以外,其最大的努力和所有的时间,都应运用在题材选择和组织及技巧的熟练上 。
倘使仅以意识的正确为满足,则古来革命理论家或社会改造家,该是唯一的戴桂冠的诗人 。
5、写诗和写散文不同,不宜用演绎法 。
欲采取某种抽象的理论做原则,一篇篇演绎取来,是不成功的 。
6、说某首诗属于何派属于何主义,这是批评家的事 。
写诗时不必先存此成见,因为拘牵于成见会妨害写作的自由,会使刹那的灵感一转眼化为乌有 。
10、根本一句话,诗的功用在给人以美感,在供欣赏,不是为传授某一种知识,故暗示的地方应多于说明 。
写诗而略带晦涩性略带朦胧性,绝无反对的余地,否则象说教一般,象写便条出布告一般,惟恐人们不一目了然,那么最好是改用散文了,因为用散文可要言不烦地,只须三两句便能使你对某种事物获得一个明白的概念,至是否可供吟味和欣赏,那是完全不必考虑到的问题 。
11、既有多样性的题材,故亦应有多样的形式,写得最怕形式无变化,千篇一律的会使读者感觉到单调乏味,这和意境无变化是同样的难引人入胜 。
我们于某某家的新诗集中,每觉得读一篇比读几篇佳,仿佛有一种“趣味渐减律”暗地在支配着,就因为他的诗在形式上和意境上太无变化的缘故 。
22、读新诗亦应能增进感官上的享受,如必欲超乎感官,那只有参上乘禅,只有独立空山,“回头已忘句”,因这个理由,所以我们写新诗亦不得不借助于空间的美和时间的美,为要获得空间的美,故描写...
5.《古诗词三首》的感想10、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
3.背诵这三首诗 。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注释]:老大:年老 。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