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评价刘备的诗句?( 三 )


出语翻为乐国想,是人止可偏方看 。
9. 《秋暮书怀》年代: 宋 作者: 张舜民忆昔曾游处,俄经二十年 。
重来人不识,独想事依然 。
北海知刘备,荆州小仲宣 。
如何骑骏马,徼幸学开边 。
刘备写的诗词 刘备应该没有写过诗词,名言警句倒是写过 。
写给刘禅的:惟贤惟德兮,可以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兮,勿以善小而不为! 写给关羽和张飞的(演义):兄弟如手足兮,女人如衣;衣服破兮,尚可补;手足断兮,安可续? 写给诸葛亮的:君才十倍曹丕兮,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兮,请辅之; 如其不才兮,君可自取 。
...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性格评价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 。
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
”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
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 。
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
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 。
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
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 。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 。
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
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 。
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