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该教什么,要如何教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 。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47首,古文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36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12%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 。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 。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 。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 。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 。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 。”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 。
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 。“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
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是不是隐隐有一种面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无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讲得这么清楚,但老师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 。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 。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 。例如:“鸿雁”象征着“思乡,信使”,“杜鹃”象征着“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东篱”比喻“出尘脱俗之境”,“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
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 。通过对文中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诗词的意义解偏 。
理解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必须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