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诗词全集( 二 )


"还有《观潮行》、《后观潮行》、《太白墓》等 。
有些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也写得细致生动,如《黄山松歌》、《天门山》、《献县汪丞座中观伎》等;有些怀古咏史的诗篇,也能别出新意,如《虞忠肃祠》、《寿阳怀古》、《凤山南宋故内》等 。
翁方纲曾为黄景仁的诗集作序,评论说:"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厉、奇、矫,不主故常 。
"洪亮吉为他写《行状》,评论说:"自湖南归,诗益奇肆,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也 。
后始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为宋元□诸君子,又为杨诚 斋,卒其所诣,与青莲(李白)最近 。
"王昶为黄景仁写《墓志铭》,评其诗说:"上自汉魏,下逮唐宋,无弗效者,疏瀹灵腑,出精入能,刻琢沉挚,不以蹈袭剽窃为能 。
"可以看出他诗的风格和创造性 。
缺点是情调比较感伤低沉 。
黄景仁亦能词,词作明白晓畅,擅长白描,但含蓄不够 。
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其中诗16卷,词3卷,诗词补遗及遗文3卷
黄景仁诗词全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各题 。
客中闻雁黄仲则...(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萧瑟凄凉”不符,这是突出其他人等感受来突出这种特点;D、“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错误,“千村杵”是作者想象.故选A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从“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之情;从“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为温饱而奔波.答案:(1)AD(2)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赏析: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三十五岁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诗人.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二十岁开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七言律诗《客中闻雁》,就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物华,自然景物.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和,相伴.杵,捣衣声.绝漠,边远沙漠之地.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梁,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头发.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也大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客中闻雁》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