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五 )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得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 。越是这样,就越要训练 。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探索精神 。因此,话题的构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之上 。
话题一:在这个明艳的春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发现第二次对话和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已经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第一次不知道 。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两次对话内容上的不同 。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回答说是,第一次回答不上来 。
师:这还是内容上的不同 。
生:第一次对话孩子有些奇怪 。第二次孩子告诉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朵开花的时间 。
生:第一次有提示语,第二次没有 。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真是好样的 。
(话题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话题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
语文是姓语的,任何话题偏离文本偏离语文都是无效的话题 。只有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话题
才不是空中楼阁 。
话题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些对话,看看他们在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地说 。
“什么时候?”竺爷爷()地问 。
小孩()地说:“刚才 。”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 )地说:“是 。”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充分鼓励和赞赏,并提出尽量要准确贴切 。填入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这一话题的讨论既训练了学生对话朗读的技巧,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词要准确 。对深
入地体会人物也有帮助 。)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 。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 。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