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点( 三 )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
有关诗词的小知识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1.如何品诗 。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
2.读诗入意境 。
欣赏诗歌还要“读” 。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
3.提高欣赏情趣 。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李白读书的故事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