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业术语( 二 )


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 。
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
议论:对某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 。
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
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 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
间接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事物、景物或人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表现内心感情 。
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
诗情画意: 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