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小胜大的诗句有

“以小见大”作为诗歌以及小诗重要的表现手法 , 形式灵活多样 。其概念是广义的,主要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缩龙代尺”、“尺水兴波”四种方法 。在诗人的创作实践中 , 这几种方法往往不单独使用 , 而是相互交融 , 共同为拓展诗歌的诗意诗情诗思服务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诗歌前两句抒写既寥廓广漠又生命灭绝的无限广阔空间 , “千山”、“万径” , 呈现的是时空大、雪大、江宽、天寒;而后两句抒写渔翁的伟大精神力量和顽强抗争意志 , 一叶“孤舟” , 一个“蓑笠翁”呈现的是“小”、是“少” 。诗歌由空廓的“千山” , 写到地面的“万径” , 由纵横的“万径” , 写到一叶“孤舟” , 由“孤舟”又缩小到“蓑笠翁” , 又由渔翁缩小到一根钓竿上 。此诗起笔见大 , 接着化大为小、缩龙成寸 , 再以大衬小、以万显一 , 着墨于精神之大 , 却落笔于形象之小 , 而又以大背景衬小形象 , 以小形象显大精神 , 虽看去如“寸” , 但仍是一条“龙” , 这就是“妙在愈小而大”(王世贞《艺苑卮言》)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采用了以小见大 , 尺水兴波之法 。诗歌从反面落笔 , 抓住古战场上的一根折戟 , 并由此引起了感触 , 兴起波澜 , 小中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 , 想到了历史的往事 , 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 , 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 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二乔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 。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 “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 , 即如此诗 。”、“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 , 且以立意 , 可以增加诗之情趣 。” 另 , 此诗采用“历史翻案法” , 这是尺水兴波之法的一种特殊方法 。“东风不与周郎便” , 诗人一改“周 ” 郎妙计安天下”的传统格调 , 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 认为周瑜的成功实出侥幸 , 发人之未发 。诗人把历史上本来已经有了定论的人或事 , 从反面提出质疑 , 大做翻案文章 , 出人意料地另立新说 , 使诗歌的立意不落俗套 , 别有新意 , 启人遐想 , 发人深省 。采用“历史翻案法”是杜牧咏史诗的一大特点 。清人赵翼说过:“杜牧之作诗 , 恐流于平弱 , 故措辞必拗峭 , 立意必奇辟 , 多作翻案语 , 无一平正者 。” 吴景旭云: “牧之数诗 , 俱用翻案法 , 跌入一层 , 正意益醒 。” 可谓一语中的 , 道出了杜牧诗歌的这一特点 。
求关于“小中见大,小中见美”为话题的作文 。
嘿嘿 soso上的 顺便复制过来 同学校 几班的?1、凌晨去东湖游泳 , 虽然冰层不厚 , 但是水温仍然很低 , 用蛙泳、蝶泳和自由泳三种姿势游泳了两个来回就感觉手指头有点麻 。
游泳后的感觉很舒服 , 因为天气明显转暖 , 更衣后很快恢复了热量 , 十分惬意 。
冬泳时当感觉手指头有点麻时就应当及时上岸 , 不能继续游泳 , 因为小中见大 , 如果不注意手指头发麻是个危险信号 , 不能适时上岸 , 结束冬泳 , 将会对身体造成某些损害 , 甚至会引起冻伤 , 危及到生命安全 。
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 , 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 必做于细 。
”无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 , 对工作质量要一丝不苟 , 精益求精 。
对身边的人不可忽视一丝一毫的关爱 。
对自己要求更要从一言一行上做到严谨 , 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展现出自己的素质水平和修养程度 。
俗话说:“千里之堤 , 毁于蚁穴 。
”如果以为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 不肯在小事上下功夫从严要求 , 认真做好 , 那么将会酿成大祸 , 甚至是大难临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