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诗句( 五 )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 , 均极协调精美 , 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
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 , 眺望四周 , 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 , 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且连通了京广线 , 使人心旷神怡 , 浮想联翩 , 真是“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通途” 。
编辑本段大桥特色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 , 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 , 也是古往今来 , 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 , 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 , 建成之后 , 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 , 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1日 , 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 , 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 , 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 , 苏联政府就全部撤走了专家 , 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
大桥建成之后 , 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 , 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
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 , 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 , 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
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通途” , 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 。
大桥自建成以来 , 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 , 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 , 上层为公路桥 , 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 桥身共有八墩九孔 , 每孔跨度为128米 , 桥下可通万吨巨轮 , 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 , 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 , 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 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 , 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 。
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 , 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大大促进了 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 , 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
大桥通车后 , 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 仅通车的头5年 , 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 , 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 , 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 。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 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 , 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 ,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
2002年八九月间 , 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首次大修 。
中科院专家测评 , 该桥的寿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
如今武汉的长江江面上已经屹立着三座大桥 , 分别是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和武汉长江三桥(白沙洲大桥) 。
编辑本段桥梁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 , 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 , 在桥面两侧 , 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 , 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 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 , 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 , 从底层大厅至顶亭 , 共七层 , 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 , 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 , 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 , 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 , 供游人观看、欣赏 , 追忆逝去的岁月 , 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 , 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 , 碑高6米 , 重20余吨 , 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通途”的诗句 , 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
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 , 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35米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 , 给大桥增添了雄伟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