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捉害虫》教案怎么写?( 六 )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蛙捉害虫这一游戏情景,能立刻吸引孩子的兴趣,并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在引导幼儿学习捉虫本领的过程中,我让幼儿用捉虫的工具“刀”将虫子一分为二,从而发现其中总数与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同时,每个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到将以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在这里,我让幼儿操作体验在前,教师的引导归纳在后,这样有助于幼儿对组成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
二、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数的组成”教学中的互补、互换规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游戏中孩子除了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活动后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提问”能起到一种“支架”的作用 。因此,幼儿在交流归纳“捉虫经验”的过程中,我的问题呈阶梯式地抛出 。首先设计了一个初步性问题:“你是怎样捉到虫子的?怎么记录?”
通过这样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接着设计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目的是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来体验互换关系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又不会漏掉和重复呢”,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 。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提升了活动的内涵 。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探索、发现,学着自己来归纳数的组成中几个重要的关系 。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但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
三、重在运用,迁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对于数的学习,我更加重视经验的迁移,运用在生活中,我通过“找朋友”活动——游戏情境的延续,让幼儿在找朋友过程中迁移自己的已有经验,“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数字卡片,宝宝们要找和自己的数字卡片合起来是5的宝宝当舞伴”,巩固对5的组成的理解 。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幼儿都在快乐地学习,能力得到更加自主的发展 。
不足:
1、目标的制定偏低,应考虑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三方面来制定,制定得更为全面、具体、适宜些 。
2、在提问环节只顾及到个别幼儿,不能面向全体 。
3、自己在总结5的组成时语言可再简练、规范些 。
4、设计时内容略显单薄,如能稍加充实会更好 。
在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设计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和游戏,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对数学游戏产生兴趣,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的感性经验,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游戏的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