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清明作为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踏青节、寒食节,它最早起源于周代,民间关于它的由来也有充分的描述: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防止被人迫害逃亡国外,而在流浪途中,很是饥饿,介子推见状,拿出一把刀,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肉汤让其吃下 。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国王,但介子推却来到绵山隐居生活,重耳为了感激对方的恩情,亲自请他出山 。然而介子推却不愿待见重耳,重耳一怒之下派人烧山,想要让介子推下山 。然而,整座山被烧光了还是没发现介子推的身影 。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火熄灭后,大家才在一棵柳树下见到被烧死的介子推,身旁还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重耳大哭不已,很是感动,他下令将这天称为寒食节 。次年他再次来到绵山,祭奠恩人介子推,发现当初被烧死的柳树已重新发芽生长,便将此树称为“清明柳”,并大告天下,将寒食节后的一天称为清明节 。清明节讲究很多,农村的老传统不能丢!
一、“三不烧,三不做”清明节是法定节假日,这三天内,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扫墓祭祖 。不同地方扫墓的习俗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要提前几天祭祖 。扫墓时,需要将坟墓上的杂草、树木清理干净,还要将祭祀品摆放在墓前,如纸钱、食物、酒等 。烧纸钱的同时,也要给坟头添上新土,并磕头跪拜,说上一些感恩的话 。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在清明扫墓时,通常要烧纸祭祀,不过在烧的东西上是有讲究的,有三种东西不能烧!
1、不烧衣服
人们上坟时,会将家里旧的衣服拿出来烧掉,寄给先人,让其一年到头不缺衣服 。不过民间看来,这是不吉利的表现,会给主人带来厄运 。
2、不烧照片
很多人平日里都会拍上照片,留作纪念,也有人在清明当天,为了和先人“相见”,让先人知道自己现在的模样,则是将自己的照片烧掉,这显然是不吉利的,尽量别这么做 。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3、不烧二纸
意思很简单,一个坟墓上短期内不能重复性烧纸,尤其是家里孩子多的,为父母扫墓时,要全家一起过去,别轮流,不然也不好 。
当然,清明这天的讲究也很多,特别是扫墓时,下面这3件事不能有:
1、别破坏
农村的耕地资源比较紧张,坟墓可能会紧挨在一起,但凡有什么不注意,可能就会破坏人家的坟墓,这是十分忌讳的事情 。
2、别戏耍
清明上坟时,要本着沉重的心情,不能穿太鲜艳的服饰,也不能大笑 。如百思特网果扫墓时嬉戏打闹,那是对先人的不敬,别人看了也会指指点点 。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3、别让外人上坟
清明这天祭奠时,一般都是自家人扫墓,外人是无法参与的 。民间认为,外人的到来,会将自家的运势破坏百思特网掉,对家庭成员不利 。
二、那么清明将至,有哪些习俗呢?1、吃东西
清明节当百思特网天,吃的东西也是有讲究的,例如这天要吃上鸡蛋,古人会将各种禽蛋拿出来,涂上多种燃料,也就是“五彩蛋”,之后再将蛋投放到河里,顺着水冲走,下游的人会抢着捕捞,当时认为吃上这样的蛋可怀孕生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吃鸡蛋 。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2、游戏
清明正值春暖花开之时,气温正适宜,很多人则会外出游玩,而民间有荡秋千的习俗,可锻炼身体,增加趣味性,感受春天的气息 。拔河也是清明当天游玩的活动,起源于春秋后期,最初在军队中流行起来,之后又传到民间,到了唐代时被称之为“拔河”,唐玄宗曾亲自在清明节当天主持拔河比赛 。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



3、踏青
每年清明前后,则是庄稼生长的时节,也是春耕的季节,民间有“种瓜得豆”的说法 。此时整个大自然充满了绿色和生机,也是郊游的好时光,因此民间也有踏青的习俗 。
踏青时可以玩上蹴鞠,也可以放风筝,对孩子来说放风筝更有吸引力 。不过在古代,清明当天放的风筝,等飞上天空后,会用剪刀剪掉,这样就可除去疾病和灾害,让自己有更多的好运和福气 。
一坟不烧二纸|农村老传统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