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的写作背景( 三 )


《故乡》课文赏析2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
结合《故乡》全文,深入思考鲁迅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 , 《故乡》着重表现的,实际是人与人关系发展中的两个循环节 。第一个循环节是从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到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关系的变化 。这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循环节,它不但有了前项(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和谐美好关系),而且有了后项(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之间的隔膜:“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认真想来,这个循环节实际是以往人与人关系中不断重复的无限链条中的一环,是无数这类恶性循环节中的一个,它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全部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关系史的概括和总结:人与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及至成年,人与人之间便隔膜起来,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 。鲁迅认为,在他与闰土之间,这个恶性循环节已经造成了 , 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但还有第二个循环节 , 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儿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儿关系的变化 。这是一个尚未完成、只有前项而尚无后项的循环节 。同往日的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一样 , 水生和宏儿还保持着童贞的爱情,还有着两心相通、两小无猜的和谐美好关系,但他们以后将会怎样呢是不是又和鲁迅与闰土一样变得隔膜起来呢这是鲁迅集中思考的问题,他希望他们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从他们这一代起,打破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而走上一条新的发展的道路,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一种前人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故乡》的整个情节链条,实际便是由这两个循环节组成的,简单表述出来,便如下式:
我认为,《故乡》的全部描写,都可纳入到这两个循环节中来理解,《故乡》的主题意义 , 也存在这两个循环节的关系中 。
在分析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关系时,有种观点认为,鲁迅意在表现农村劳动人民的孩子的聪明、勇敢和智慧,表现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广博的见识,从而反映了鲁迅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表面看来 , 这种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实际上与鲁迅原意悬殊甚大,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为这种分析,在不自觉之间,又为两个不分彼此、融洽无间的孩子分出了等级、划分了优劣,标出了高低,而这恰恰是鲁迅和闰土后来变得隔膜起来的根本原因 。鲁迅说:“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 。其名目现在虽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却依然存在 , 并且,变本加厉,连一个人的身体也有了等差,使手对于足也不免视为下等的异类 。”(鲁迅:《集外集·<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关系之融洽,恰恰在于他们还没有在彼此之间分出等差,分出优劣和高低 , 少年鲁迅不因闰土是贫苦农民家子弟而心存半点蔑视之意,少年闰土也不因少年鲁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视之为异类,因为小说由少年鲁迅的眼中写出,他又是没有任何优越感的,所以表现出了对少年闰土的欣羡,但我们却绝对不能反过来,认为少年闰土自然地优于少年鲁迅,似乎他是高于少年鲁迅的另一种不同的孩子 。试想,如果我们把对少年闰土可爱形象的刻画,当成鲁迅对闰土与鲁迅的比较,当成单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当成鲁迅向劳动群众学习的愿望的表现,那末,鲁迅后来对闰土麻木迷信的描写,不又可解释为鲁迅对劳动人民的蔑视,当成鲁迅反对向劳动人民学习的表现了吗总之,这种观点离开了对上述整个循环节的分析,单纯从鲁迅的部分描写中演绎出自己的结论 , 结果便离开了鲁迅的原意 。而只要我们结合上面列的两个循环节的图式,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鲁迅对少年鲁迅与少年闰土的描写,集中在他们二人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上 , 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关系的重演,在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描写中,我们只看到二人的和谐亲爱,而绝无二者的优劣比较,所以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之间的关系的实质,也是如此 。从和谐走向隔膜 , 则是闰土和鲁迅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