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5月15日7时18分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 。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 。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产品保证经理饶炜介绍 , “天问一号”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精确入轨后 , 已按预定飞行程序在轨飞行了约10个月 。自2021年2月10日成功环绕火星后 , 探测器相继完成了着陆区预探测、轨道维持、自检等关键飞行控制任务 。
5月15日凌晨2时许 , “天问一号”在火星停泊轨道上进入着陆窗口 , 随后探测器实施降轨 , 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 , 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 , 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 , 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 并最终软着陆在火星表面 。
与月球探测任务相比 , 火星探测不仅要面临最远4亿公里的遥远距离 , 而且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也有较大差异 。火星大气稀薄 , 受季节、夜昼、火星风暴等影响非常不稳定;火星表面地形复杂 , 遍布岩石、斜坡、沟壑等障碍物;火星尘暴较地球更为严重 。这些因素都给探测器着陆火星带来了极大困难 , 安全着陆风险非常高 。
要想平安稳定地降落到火星表面 , 首先要让高速奔驰的“天问一号”减速 。“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的环境下打开降落伞 。”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说 , 由于火星大气非常稀薄 , 还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 , 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动力减速模拟图
除了减速设计 , 火星进入方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 甚至可以说决定“生死” 。因为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 , “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最为惊心动魄的“恐怖9分钟” 。目前 , 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有五成左右 , 大部分失败都是折戟在“进入/下降/着陆”这一阶段 。“这个过程需要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才能实施软着陆 。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 , 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 。”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着陆过程模拟图
为此 ,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上就对着陆区进行了详查预探测 , 获取了大量着陆区地形地貌的数据 , 并对火星尘暴发生的概率进行了评估;同时 , 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探测器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 , 确保安全着陆 。此外 , 我国还首次采用了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 , 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着陆风险 , 提高探测器的适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