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

引导语:生前 , 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 , 冷寂无声 。死后 , 他却成了碧云寺 , 热闹非凡 。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
文章图片

北京有两座着名的金刚宝座塔 。打个比方 , 碧云寺好比着名作家 , 而五塔寺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 。
至今还记得19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情景 。那天下午 , 在空旷的寺庙里 , 我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 。雌雄异体 , 单独存在 , 人与银杏其实非常相近 。个体生命必须与他人、与群体 , 同处于世 。人们都渴望获得友情 。那么 , 什么是友情?友情最浅白的定义是“谈得来” , 尽管我们每天都身处他人、群体之中 , 但真的谈得来的 , 能有几个?
记得那是1996年初秋 , 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 , 发现街边有一家私营小书店 , 有一搭没一搭地迈进去 , 店面很窄 , 陈列的书不多 , 看来看去 , 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 , 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代》 。顺手抽出 , 随便一翻 , 作者署名王小波 。书里是几篇中篇小说 , 头一篇即《黄金时代》 。我试着读了一页 , 呀 , 竟欲罢不能 , 就那么站在书架前 , 一口气把它读完 。
那天晚饭后 , 忽来兴致 , 打了一圈电话 , 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 , 因为我的主题是:“你能告诉我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 , 其中一位告诉了我一个号码:“不过我从没打过 , 你试试吧 。”
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 。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啊?”我报上姓名 , 然后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 , 想认识你 , 跟你聊聊 。”他居然还是懒洋洋的:“好吧 。”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 , 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
我就问他第二天下午有没有时间 , 他说有 , 我就告诉他我住在哪里 , 下午3点半希望他来 。第二天下午 , 他准时到了我家 。坦白地说 , 乍见到他 , 我被吓了一跳 。我没想到他那么高 , 都站着 , 我得仰头跟他说话 。
请他坐到沙发上后 , 面对着他 , 不客气地说 , 我觉得他丑 , 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 。可是一开始对话 , 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 。开头 , 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 , 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 , 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 , 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自己优美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