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换位思考,背后都是一种善良( 二 )


2001年,作家余秋雨在写《追寻德国》的时候,孤身一人远赴德国,体验当地的民风民情 。
他找了一处房子,感觉很不错,便想和房东老人签长期租房合约 。
老人对余秋雨说:“你还没住,不知道好坏,所以先签试住合约吧,有了体验后,再决定是否长租 。”
余秋雨便签了五天短约 。
五天到了,余秋雨住得很满意,便和老人商谈长租,打电话时一不小心,将玻璃杯碰到地上摔碎了 。
余秋雨连忙道歉,没想到老人一点也不在意,说:“明天我再拿一个过来 。”
挂断电话,余秋雨就把碎玻璃扔进垃圾袋 。
过了一会,老人来了,进屋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说:“我打扫完放在门外了 。”
老人翻看垃圾袋之后,阴沉着脸说:“房子不租给你了 。”
余秋雨很诧异老人怎么突然不租了 。
老人说:“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
说完,老人把全部垃圾倒出来,然后将玻璃碎片专门装入一个口袋,并用笔在上面写:“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
之后他将其他的垃圾放在另一个垃圾袋中,外面写着“安全” 。
看到老人一系列的举动后,余秋雨明白了老人生气的原因,内心十分惭愧 。
老人的将心比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给陌生人的,却是大大的温暖 。
真正善良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也最懂得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 。
就像诗人白居易所说:
“待人接物之道,以心度心,以身观身 。”
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善良,这世间的美好也会与你环环相扣 。
03
有一幅摄影作品《牵手》,曾引发广泛争议 。
两个小女孩站在一块写有“手拉手助学”的黑板前,捐赠的小女孩抬着头骄傲地看镜头,而受捐助的小女孩默默地低头看着地面,脸上写满了难堪 。
所有换位思考,背后都是一种善良
文章图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真正的善良,往往都是不动声色的 。
因为真正善良的人,是不会让人感到难堪的 。
他们会设身处地站在受助者的角度,对受助者施以援手 。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百多年前,发生了一次大旱灾,难民们唯有吃草和树皮度日 。
这个时候,山西的一个富商拿出了三万两白银,要在这里建一座戏楼 。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富商为富不仁,不知人间疾苦 。
但实际上,他为的是救济那些放不下尊严去领取施舍的老百姓 。
富商规定,任何人只要参与造楼,便可以吃三餐饭 。
如此一来,那些难民,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粮食 。
这样不仅帮助难民度过了困境,还维护了他们的尊严 。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
“真正的善良,是行善而不扯起善良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