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日记

母爱日记
文章图片

母爱日记
有一种母爱,是默默的,默默于情深意笃的文字中 。
“乙己去密云开会 。”“乙早6时许回京,先开4天冰心学术会 。带来水仙一筐,大号的头,并有大柚子一个,桂圆一包,鱿鱼一大包,大蜜柑10个 。”此段文字 是胡挈青于1990年在日记中写下的,其中的“乙”就是儿子舒乙 。其时胡挈青己是83岁高龄,舒乙55岁 。
据舒乙回忆,母亲是在1982年,即她73岁开始记日记的 。1982年,对于他们母子俩,不,对于中国的文化人来说,己正如春风解冻,他们将思索、奉献的涓涓细流汇入到时代的大江大河中 。总之,他们开始愉悦放松地忙碌起来了 。
向胡挈青求字求画的人也络绎不绝,她热心快肠,为人纾难解困,有求必应,就得记日记备忘 。其实,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舒乙忙得很少在家,除了不多的晚上和母亲吃饭外,很难有时间和母亲交流,她就得把自己对儿子的爱记在日记中 。
舒乙经常在外开会,儿行千里母担忧,将这种情感倾注在文字中,也许能纾解自己无尽的牵挂 。儿子一朝回到家,母便会感到无比的幸福、甜蜜,桂圆、蜜柑……甜滋滋地细细数上一回,绵绵无尽的母爱也就流芳溢彩 。
又如在职993年,老人在日记中写下:“乙照了许多四川、山东照片,但旧房全拆,抗战痕迹皆无,留大人物故居不多,北碚故居匾仍挂着,但没有前门 。”这些曾飘泊过的地方,儿子重访,母亲记录下来,不仅刻录下对儿子外出时的惦记之情,更是从文字中流涌出一种母爱的记忆 。(情感故事 www.wenzhangba.com)
据舒乙回忆,刚到四川的时候,他只有8岁,上小学三年级 。因水土不服,没多久,他便长了一身叫“天疱疮”的水疱,流脓不止,她了这处,又长那处,身上几乎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十分痛苦 。
母样天天带着他去转移至北碚的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换药,医院有一位叫刘燕公的外科大夫,医术很高明,曾给老舍割过盲肠 。见舒乙的疱疮久治不愈,最后刘大夫说,刚由国外传来一种疗法,从亲人身上抽血,再注射给患者,增加病人身体的免疫力,或许能有救 。
母亲一听,连想也没想,就说“抽我的血吧” 。等往舒乙身上注射的时候,因他的小胳膊太细,找血管困难,弄了半天也打不进去 。舒乙大哭不止,母亲在一旁也难过得哭了,眼泪簌簌而下 。
默默的母爱总是点点滴的 。1992年9月24日胡挈青老人写道:“为乙去浇花 。”在此之前,8月16日,舒乙过生日,母亲找出一张“文革” 她画的画,写道:“乙生日找出《猪圈多产丰收》祝寿” 。在这之后,即同年12月13日,日记里有这么一段:“中午乙做头天剩的青菜,做面条,泡羊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