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卫士

引导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家园的行列中来 。
古城卫士
文章图片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凝结着乡愁符号的古镇和古村落的建筑与文化风貌或多或少地遭到破坏,有些“乡愁”不明不白地就被拆掉了,导致人们越来越难找到对故土的认知和精神归属 。旧城换新貌,但是这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 。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家园的行列中来 。那些保存完好的古镇和古村落,可以存放人们内心深处对家园的依恋,寄托对诗意栖居的渴望 。
被人们称作“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都市文脉守护者”的阮仪三说:“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 。”
刀下救平遥
战乱年代,5岁的阮仪三随母亲迁居到老家扬州,这也是他曾祖父、清代大儒阮元的家乡 。在那里,阮仪三每天和姐姐一起在私塾读书 。
作为家中长子,阮仪三的父亲要求他承担起看守书房的职责 。那时候,趴在床上读书的他每天都会听到母亲在窗外呵斥:“仪三,仪三,关灯睡觉了!”而他总是把灯关一会儿,再悄悄打开继续读书 。不知不觉,幼年的阮仪三心中埋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加了海军 。当兵5年后,阮仪三考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师从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 。刚进大学时,陈从周主讲“中国建筑” 。第一堂课,陈从周看到阮仪三的大名,脱口道:“你是扬州阮家第四代,‘三字辈的 。阮元你了解吗?”
从此,一场师生忘年交拉开帷幕 。阮仪三开始跟着陈从周编教材、调查古建筑 。后来,陈从周不给他们班上课了,仍然把他带在身边 。外出调研时,他帮忙提包、做笔记;上课时,他把老师的绍兴话翻译成普通话 。通过陈从周,他有幸结识了京城的那些大师,享受他们不时打来的电话:“阮仪三,那里有个好城市,去看看 。”
后来阮仪三师从董鉴泓教授,学习中国城市建设史 。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每年一放暑假,阮仪三便随着老师跑城市、做调查 。老师年纪大了跑不动,阮仪三就自己跑 。这一跑就是20年,跑了中国100多个城市 。无论是古都名城,还是人口较少的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那时候的城市漂亮极了,虽然有些破败,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江南有水乡的诗情画意,西北则有一座座壮观完整的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