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二 )


离开广西,蔡锷到了云南 。他不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人生大辉煌:先是在辛亥革命爆发20天后的1911年10月30日,蔡锷作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在昆明领导了“重九起义” 。跟国内其他部分省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独立”,清廷巡抚换个马甲摇身一变为民国督军不同的是,云南“重九起义”战斗之激烈、牺牲之惨烈,被认为仅次于首义的湖北 。“重九起义”成功后,蔡锷被推选为都督,年仅29岁 。
但这还不是他最辉煌的时刻 。4年后,袁世凯称帝,蔡锷设计从北京逃脱,辗转回到云南,他矢志“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领导了护国军起义,亲自率军入川,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精锐的北洋军血战数月 。最终,在蔡锷的咬牙坚持下,各地从观望状态纷纷起兵反袁,而北洋军内部也因为无法一时击败蔡锷而四分五裂,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旋即在惊惧中死去 。袁世凯死时,蔡锷正率军在四川前线,消息传来,“三军雀跃,万众欢腾” 。蔡锷被誉为“护国军神”“再造民国第一人”(孙中山语) 。
然而此时的蔡锷,正在走向生命的终点 。他逃离北京时已身患重病,却始终坚持带病作战,身体严重透支 。蔡锷麾下有一位猛将曾这样伤感地写道:“蔡锷的声音越来越弱,两眼却依然炯炯有光,军服穿在他那瘦骨嶙峋的身上,就像寿衣一样 。”这位猛将名叫朱德,他在《朱德自述》中多次深情地提及蔡锷,一生都视其为良师益友 。
蔡锷病逝后,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
(风 语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7月12日,李 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