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 )


许多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习惯性把它归类为生态小说 。诚然,这位被评论家彼得·布鲁克斯誉为“当代社会的历史学家”的现实主义作家对教条主义一直秉承着天然的怀疑态度,以其细致而敏锐观察力来探索当今最具复杂性的社会问题 。
在鲍尔斯看来:“人类早已习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以自己为中心,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了早已存在的大自然这个先决条件 。”因此,人性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树命运的交织,共同构成了该书的核心 。人与树拥有同一个祖先,并共享1/4的基因 。鲍尔斯笔下的9个角色各自与树木的不凡经历,使得他们各自甚至家族的命运与树木紧紧交织到一起,跨越世纪,叙事线索多重,既细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又与美国移民者的故事紧扣。
其中,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是移民的二代华人咪咪.马,她的父亲是原名马思贤的回族工程师温斯顿.马,这位祖上以丝绸生意发迹的一代移民遵从父命,带着象征家族希望的三棵树漂洋过海来到美国 。后来,三姐妹中的大姐咪咪.马以树木的名称为自己改名 “桑”,以此怀念在家后院种下桑树后,旋即自杀身亡的父亲 。
数位知名英国书评人不约而同将这部作品对树木的描写与《莫比·迪克》中对白鲸的描写相比,而鲍尔斯的写作技法和风格,又令人想到他的前辈,写出了生态散文集《瓦尔登湖》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梭罗与《草叶集》的作者,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惠特曼 。
不仅如此,鲍尔斯还曾是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迄今已有四部小说翻译成中文 。他的专业涉猎极广,计算机编程、多乐器演奏、考古学、海洋学、历史、社会、政治、美学等等,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令其创作的小说具有视野宽广的独特性 。而这种宽阔的视野,又在小说《树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自伊利诺伊斯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语专业后,此后30年的写作生涯中,鲍尔斯做过电脑程序员,写过虚拟现实、人造智能,也写过音乐与基因、神经科学和原子战争之后,在这本以森林保护,旨在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人文小说中,一切都指向同一个提问:人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鲍尔斯的结论是:“人类不是世界的起源,也不是世界的结局,人与自然应到找到一个理性的平衡点,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
《树语》读后感(五):如果地球有生命,那它一定是一棵树
地球上最后一位土著智者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树……他在看着你 。你看着树,他倾听你 。他没有手指,他不能说话 。但那片树叶……他摇晃、生长,在夜里生长,在你熟睡做梦的时候 。”
在《树语》这部小说的开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也深情地写道:起初那里什么都没有,然后那里有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