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年少看不起方鸿渐,读懂已是书中人

1946年 , 钱钟书于《围城》的序言中写道:
在这本书里 , 我想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
围城中的人物有很多 , 但几乎没有完美的形象 ,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复杂的人性特点 。
特别是主人公方鸿渐 , 在不同的年龄段读 , 对这个人物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
少年都笑方鸿渐 , 有一天当你真的读懂了他 , 才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围城 , 谁人不是方鸿渐 。
《围城》:年少看不起方鸿渐,读懂已是书中人
文章图片

年少时 , 谁不曾心比天高 。
看《围城》的开篇 , 常会想起这样一句话:故事的开头总是极具温柔 , 故事的结尾却让人猝不及防 。
印度洋的风 , 红海美丽的夕阳 , 都为方鸿渐的出场做了浪漫的铺垫 。
彼时的他才27岁 , 风华正茂 , 一表人才 , 又顶着留学生的名头 , 站在归国的邮轮上 , 内心只有一片美好的幻想 。
然而 , 他不知道的是 , 自己的境遇 , 从离开这艘邮轮的那一天起 , 就已经发生变化了 。
在此之前 , 他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人 , 身边有父母的庇护 , 还有前岳父的大力支持 。
而在那之后 , 现实开始向他扑面而来 , 谋生的难题 , 感情的抉择 , 人事的复杂 , 无不需要他拼命全力一一应对 。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理想中的留学回国 , 好像地面的水 , 化气升上天空 , 又变成雨 , 将他淋得一身透 。”
先是老家的父母因为逃难而落魄 , 后来他又跟前岳母闹翻 , 弄丢了银行的工作 。
彻底失去庇护的方鸿渐一步步落入窘境 , 也开始日渐品尝到 , 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悲哀 。
记得第一次读围城 , 对方鸿渐不仅没有同情 , 反而满心嘲讽 。
觉得他就是那种明明能力不足 , 又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 之所以越活越被动 , 完全是咎由自取 。
直到人到中年 , 有机会重新翻阅这本书 , 对他却有了莫名的亲近感 。
就像方鸿渐身上有很多缺点却不自知一样 , 年轻时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
总是自视甚高 , 自命不凡 , 甚至不惜做一些对抗现实的傻事 , 只为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
就像方鸿渐在国外留学时 , 自诩看不上博士学位 , 结果浪费了四年光景却一无所获 , 自以为是中又透着傻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