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再寻三友图

何处再寻三友图
文章图片

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
丝瓜和肉豆长到了一起,孩子却要执着于将其分开,这是看到了形式;而大人却说菜是为了吃,这是看到了内涵 。再三思索后,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根本 。
20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 。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矯揉造作 。
【何处再寻三友图】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 。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迥异,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 。“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 。”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点评:本文为山东高考作文优秀作品 。围绕丝瓜藤和肉豆角的材料展开,考生须根据材料自主命题 。对材料作文而言,可深可浅,灵活中寻求稳妥 。这道题材料的导向性相对明显,多角度立意的发挥余地不大,故可以从正面注重内涵,无关形式,或顺其自然不强行改变入手,也可以从反其意而行之(孩子的角度),做事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或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本文正面立意的思路相对稳妥,易于理解,相关论据引用充分恰当,有趋于“新”“活”的特点,能看出该考生对议论文写作技巧的掌握很纯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