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怎么样才能使人明智( 二 )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 , 一些历史学家们总是按照“善恶忠奸”这个简单的思路 , 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 。几千年来 , 他们总是认为 , 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 , 就是因为人心不古 , 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 。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 , 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 。而普通老百姓听评书、演义 , 得出的结论更简单: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 , 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 。只要“亲贤臣、远小人” , 天下自然太平 。这种历史总结能力 , 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 , 一直在“鬼打墙”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 。
所以 , 读史需要悟性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绝对正确 。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 , 有的时候获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
一般来说 , 我们普通读者的头脑中 , 其实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历史常识 。因此读史需要讲究方法 。
一是把专与博结合起来 。既要了解一些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 , 又要善于梳理历史背后大的规律 。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权谋故事 , 一次又一次的君臣争斗过程 , 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 , 虽然每次都花样翻新 , 其实本质上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 。要善于总结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 , 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
二是善于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史 。有的时候 , 历史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地去看 , 才能发现一些整体性的规律 。比如只有升上太空 , 你才会看清地球是圆的 。
“不读中国史 , 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 , 不知中国之特质 。”不读世界史 , 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 , 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 。
(摘自《南方周末》)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节俭至清 , 即使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 位高权重 , 炙手可热 , 也一直如此 。他常说:“食不敢常有肉 , 衣不敢有纯帛 。”他晚年在洛阳定居 , 请朋友们吃饭 , 酒不过三巡 , 菜不过五味 , 要是不尽兴 , 酒可以再来一壶 , 菜是坚决不再上 。要是别人请司马光吃饭 , 司马光一样主张少点菜 , 够吃就行 。等饭局结束 , 桌子上一般还剩些内容 , 司马光“既食而携其余” 。“既食”就是饭局结束 , “携其余”指的就是打包——司马光觉得剩下的饭菜扔了可惜 , 就拾掇拾掇装起来 , 带回去给家人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