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说课稿怎么写?( 二 )


关于教材处理:①把课后练习1(课本P91练习1)安排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之前让学生动手操作 , 观察、发现、突出显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 ,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②对于例4 , 做了适当的改造:添加了常见的几何图形 ,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 , 再动笔画一画 。③练习题组的设计以课本为蓝本 , 结合学生实际作了适当补充 。④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接受情况补充了实践操作、动手设计 。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 , 为学生展示县城外河凉亭的大幅彩色图片 , 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 ,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 , 设置悬念: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
紧接着展示六幅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 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 , 并进一步设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 , 比较发现 , 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 , 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
2、动手操作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 , 讲授新知识 , 运用教具演示 , 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 , 任意剪成一个形状 , 把它打开 , 观察打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 ,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 , 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 。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 , 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 , 有几条直线 , 就有几条对称轴(投影显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
前面已经分析过 , 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图形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 , 因此 , 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 。
一、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
二、通过复习轴对称的定义 , 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不同点;
三、利用投影的直观演示 ,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 , 从而使难点化解 , 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具体做法是: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 , 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
①有两个图形 , 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 , 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 , 能够重合 。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 , 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