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草书千字文怎么写?( 三 )


传世本卷前有詹氏所作《墨竹图》一截,署款后复有詹氏二跋 。从卷后款跋可知,本卷乃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十二月初四日所书,时天寒积雪,詹景凤\\'顾几上笔砚,乃不作冻\\',又有感于\\'佳客在坐,乌薪在炉,松萝仙茗在壶,白下之襞在手\\',遂乘兴而书 。全卷一百四十一行,正文连同题头、款语凡一千零八十余字,一天之内一挥而就 。对于本作,詹景凤自己是\\'颇觉如意\\'的,所以在事后两天,他又以精工小楷题写一跋云:\\'予生平书《千文》殊少,近因客乃作 。然多缘俗事,经二三日乃完 。惟此卷一挥而就,以为偶然 。遂再题首尾,则是日之后二日也 。初六日,景凤 。\\'跋中\\'再题首尾\\'云云,其题卷尾者,当为上跋;题卷首者,或为今存卷首的《墨竹图》 。此后不久,本卷为世兄范奎甫所得 。翌年九月十三日,詹氏复以草书跋此卷云:\\'奎甫范世兄得此卷,持过天逸阁,索予复为题志,因记 。岁戊戌重阳后四日,詹景凤 。\\'
自南朝以来流传的《千字文》(简称《千文》)是历代书家最为钟情的书写内容 。《千字文》本身是一篇4言韵语的文章,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自隋代以来,尤其是宋代以后,成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启蒙读本之一 。据《梁书·周兴嗣传》记载,当年梁武帝命周兴嗣\\'次韵王羲之书千字\\'而撰成文章;而据《法书要录·武平一》记载,在周兴嗣撰成文章后,梁武帝又命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 。从此,《千字文》成为后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一种范本 。尤其是王.羲之的七世孙、隋僧智永居永欣寺临写\\'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后,书写《千字文》似乎更成为一块考察书法家技巧的\\'试金石\\' 。明代书家喜抄写前人诗文,又多好草书,因此以《千字文》为书写内容而创作草书作品者甚夥,但举名家者,宋克、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均是 。詹景凤在当时就以草书《千字文》而名于世,足以证明他的草书成就不俗,而其所书《千字文》?亦足以代表他的草书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有明一代的草书水准 。
正如前人所评价的,詹景凤的草书既有所本,又变化百出 。他的草书之\\'狂\\',既有他性情疏放的一面,也有技巧娴熟的一面 。传世所见詹景凤三本草书《千字文》长卷,均为乌丝栏纸本,创作时间前后仅相去在一年半之内,但它们之间的艺术面貌却有较大的差异 。要而言之,在笔者看来,本卷的艺术水准在三卷之中是最高的,它在结体上更富字势的动感,在中锋圆笔的主体表现中,方笔侧锋在其中的合理运用,墨色的浓润枯燥,也在捷速的书写中一任自然 。这就避免了书写之滑,而丰富了笔墨情趣 。而这一切的得采,无疑既与书家精熟的草书技巧有关,也和书写本卷时是\\'乘兴而书\\'、\\'一挥而就\\'的极佳创作状态有关 。所以,詹景凤自己也以为是\\'偶然\\'而得 。这就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中,技巧是基本的,而灵感是偶然的,只有当技巧与灵感完美结合,即\\'心手相称\\',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