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小说《故乡》读后感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小说《故乡》读后感)
《故乡》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的,这个“我”并不是现实中的鲁迅 。但是因为小说带有自传体的性质,在“我”身上发生的事,都有鲁迅的影子 。
《故乡》的主人公闰土,你一定很熟悉 。语文课本中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是从《故乡》里截取的片段 。《少年闰土》讲的是鲁迅回忆中的小伙伴——闰土的故事 。课文的最后讲到了鲁迅和闰土的分别,说两个人从此没有再见面 。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小说《故乡》读后感

但其实,这个片段的篇幅还不到《故乡》全文的30%,而且,成年后的鲁迅回到故乡,其实是见到了闰土的,只不过那时候的闰土早已经面目全非了 。
鲁迅很注重环境描写,《故乡》一开篇,就写了深冬时节,仓黄的天色、萧索的村庄 。到了家门口,他看见瓦楞上“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枯草”代表没有希望,“断茎”代表它已经与根截断,而“颤抖”则代表着现在生活的漂泊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主人公悲凉的心情 。
为什么心情如此悲凉呢?因为家里的祖产已经卖了,他要回家接母亲和侄儿去北平住 。母亲看到他的时候,藏着很多凄凉的神情 。因为中国人的乡土意识非常浓,祖产卖了,就代表家散了,回不去了,再没有故乡了 。
记忆中的故乡还是非常美好的 。那时候鲁迅的父亲还在世,家境殷实,他自己还被称为“少爷”,不必承受生活的压力,可以享受自在的少年时光 。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小说《故乡》读后感】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小说《故乡》读后感

就在那时候,他认识了闰土 。闰土是帮工的儿子 。虽然是工人和少爷的关系,但两个孩子一见面,天然地就熟悉亲热起来 。
闰土有着许多稀奇的经历,比如,在雪天里用竹匾捉鸟;比如去海边捡贝壳;再比如:深蓝的天空中,有一轮金黄的圆月 。海边的沙地,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十一二岁的闰土,带着银项圈,捏着钢叉,用力刺向一匹猹!是不是很帅、很英雄?
这样的形象,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自然蓬勃的生命的活力 。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天空的少年鲁迅,自然迷恋着闰土带来的新鲜、自由的世界 。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小说《故乡》读后感

所以,当母亲提起闰土的时候,这些儿时美好的记忆闪电般地复苏了 。鲁迅等着要见闰土,但是闰土没有马上出现,先出现的是杨二嫂 。这位杨二嫂,年轻的时候叫“豆腐西施”,是一位皮肤很白、很美丽的青春少女,而且性格娴静 。但是现在的杨二嫂变成了一个瘦脚伶仃,毫不在意形象的、冷冰冰的像“圆规”一样的女人 。她的性格也变了,变得尖刻、世俗、贪婪 。
杨二嫂来到鲁迅家,想白白要走他们的家具 。鲁迅告诉她,家具是拿来卖的 。杨二嫂很生气,说鲁迅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坐八抬大轿,这么有钱,却如此小气 。临走时,她还顺手牵羊,拿走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 。
当然,杨二嫂这些话全是道听途说的假话,和事实并不相符 。那么,是什么让美好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一样的杨二嫂呢?是生活的压力,是整个社会的环境 。
看到这样的杨二嫂,我们不由得对闰土的出场开始担心起来,但我们也希望,那样英姿飒爽的小英雄也许会与众不同吧 。要是熟悉的闰土还在,那么故乡的希望就还在 。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小说《故乡》读后感

闰土终于来了 。
30年的时光,闰土自然是老了 。原先健康的、紫色的圆脸,变成了灰黄色 。这是艰苦的生活带给他的 。他必须要干百思特网农活,因为终日吹着海风,他的眼睛周围肿得通红,而那双会捕鸟、会捡贝壳的手,现在变成了干裂的“树皮” 。
外形变了,内心有没有变呢?鲁迅叫他“闰土哥”,百思特网这是儿时两个人之间的称呼,鲁迅的心里还抱着最后的一点希望,如果闰土也用儿时的称呼“迅哥儿”来叫自己,那就说明闰土的内心是没有变的 。
但是,闰土犹豫了,最后他恭敬地说:“老爷 。”
叫“老爷”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闰土已经认命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大了,再也不可能走到同一轨道上了 。这一声“老爷”叫出来,就没有兄弟,只有等级了,一层厚厚的壁障已经把两个人隔开了 。这时候,鲁迅打了一个寒噤,寒噤代表着冷,他是心里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