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 。(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 。认识笔画“一” 。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
(四)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一去二三里》一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 。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
第一步,导语激趣 。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 。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 。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 。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 。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