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怎么写?

《将相和》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的后半段时间,我讲解了了第六单元的《将相和》,感觉对故事中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内在联系的分析比较到位,但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还存在一些未尽之处 。
本课是根据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老将廉颇赤裸上身、背负荆条、主动登门请罪的精神,也着实令人敬佩 。
《将相和》由三个事件组成,合起来构成一段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 先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事件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回过头引导学生回忆全文,评价故事的人物(除了蔺相如、廉颇,最好连赵王、秦王都评价一下,有助于理解故事) 。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知道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
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缺憾 。一是课文太长,时间上不允许,朗读训练不足;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甚至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时,强制性地把答案灌输给他们,这一点,确实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2011.12.16

将相和教学反思怎么写?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
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
二是从本文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出发,从整体上弄清楚“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