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怎么写?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 , 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 , 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 , 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 , 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 , 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
罗生门 , 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 , 在瓢泼的雨水中 , 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礼的畅快 。然而 , 在这个悖逆的时代 , 说教显得如此苍白 , 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 , 道德瓦解 , 价值崩溃 , 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罗生门》中 , 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荒凉景象中 , 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 。白昼 , 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 , 特别到夕阳通红时 , 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 , 看得分外清楚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 , 气象阴森 , 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 , 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 。家将思维的变化 , 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 , 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 , 《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
总之 , 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 , 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
罪恶感的消解 , 是社会的悲哀 。

《罗生门》读后感怎么写?


《罗生门》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早已在我脑海中存在许久 , 对于《罗生门》在看之前就做好惊叹的准备了 。但当我真正看完时 , 留下的是惊骇 , 内心暗暗发颤 。日本的小说总包含较多人性的阴暗面 , 确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 即不存在绝对的完美也不存在绝对的丑陋 。一直很崇拜芥川龙之介的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这样说:“世间”就是人与人的集合体 。热闹、布满言论压力的世间 , 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体 。而在芥川眼中的世间又是怎样的呢?《罗生门》像是一本揭露凡人自私唯我在利益面前各种面貌的小说 。不带夸张却透着神秘 , 平静的叙述中仿佛看见芥川龙之介那冷峻的面孔在字里行间中凝视着世人 。他的世间真实而又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