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学习心得怎么写?

《分类与整理》学习心得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分类整理的意义及怎样进行分类与整理,然后通过对比,了解分类与整理的好处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时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又牢固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更为重要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首先选择了我们班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猴》这本书为切入点,让他们明白是在一堆杂乱无章的书架中书容易还是在分类有序的书架中找书容易,显而易见,后者更容易 。而后又出现学生最喜欢的游乐园场景,瞬间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
二、合作探究,给足学生展示机会 。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具,让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充分探究,使每个学生在动手合作交流与展示中,去感受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了解分类整理的形式和方法,理解通过分类整理后我们能清楚的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里都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很难体会在同一标准下,无论用哪种记录方式分类,它的结果都是相同的;也很难体会无论怎么分,物体的总数不变;更不会从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当学生争先恐后的要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时,当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时,当小组之间激励的争论时,无疑不看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
三、从身边入手,感受数学用于生活 。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 。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同时让学生来分自己身边的朋友,学生非常感兴趣,对分类整理的感知更加深刻,进一步体会总数不变的灵活应用 。再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开阔学生思维,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