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九 )


二、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
1、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4、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
5、不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大量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必学的知识,现在成为学习的材料 。
6、降低对知识深、广度的要求,强调可以归纳和分析出来的内容 。
7、大量删除一些知识(如大气垂直分层、城市区位因素) 。
三、教学中地理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多关注知识而忽视能力和观念培养
2、将教材内容机械化
3、大量超标扩展知识内容
4、对一些自然地理内容无谓加深
5、对一些人文地理内容僵化处理
6、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7、答题模板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8、大量做题,学生越做越疑惑
四、新课程地理素养培养的建议
1、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课标为依据,在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内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概念图,课标之外的内容不必加量,程度也不必加深 。可将初中和高中(必修)标准综合,逐 '标准'
要求达成方法目标和行为目标 。将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细化,并与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形成每课的教学目标且予以落实 。
2、用教材教,用好教材
理解教材的功能,用教材教,跳出教材掌握(如案例类内容),对有争议的内容,按教材讲,但要理解其实质,而非机械记其结论(如人口增长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一些表述、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以参照教材 。可适当补充实际材料或热点问题,关键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材料本身 。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 。
3、强化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地理观念(如整体性和差异性、典型性和过渡性等),地理视角(如时间视角、空间视角、运动变化的视角、比较的视角、联系的视角等),推理、判断、迁移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例一:强化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
将纬度位置与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经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及经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地理事象与普遍规律相对应,若不符合普遍规律,则从非地带性因素考虑 。例二:特殊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
不符合普遍规律的为特殊,既然是特殊,则影响因素为非地带性因素,多数情况下都与地形或下垫面有关 。地形或下垫面影响气流(风)、气压、气温、降水(湿度)、光照等 。分析特殊地理事象,应放在普遍规律背景下分析,以说明其之所以特殊 。例三:把握空间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