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观后感怎么写?( 三 )


无论是汉尼拔还是斯达林 , 或是现实中的我们 , 所要面对的敌人只有一个 , 就是我们自己 。汉尼拔选择了逃避 , 任邪恶一点一点侵蚀并扭曲自己的心灵 , 他需要一个和自己类似的人物 , 去加以观察并深思 , 以使自己脱离梦魇;斯达林选择了面对 , 在阳光的沐浴下走向正义 , 但他需要一个反例来解释并克服自己心中的不解与滋生的邪恶 。
总而言之 ,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 , 让我们从电影中体会到很多东西 , 那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学到的 , 无法体会 。这部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和体会 。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怎么写?


记得我在大学礼堂第一次看《沉默的羔羊》的时候 , 那时候还年轻 , 已经十分震惊于该片带给人视觉上的刺激及精神上的触动 。多年以后 , 由于工作的原因和生活的繁忙 , 一直没有机会重看片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 在香港无线明珠台又看到《沉默的羔羊》 , 居然有一种全新的体会 。后来 , 从事影视工作之后 , 再次找来碟片 , 重温《沉默的羔羊》 , 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
《沉默的羔羊》英文名叫《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 多数的影评集中于探讨女主角克丽丝史达琳(Clarice Starling)执着去破水牛比尔{{BANNED}}杀人案是为了治愈其童年创伤 , 为了不让受惊的小羊羔发出悲惨的尖叫 , 生活中的克丽丝史达琳夜里常常会为这些叫声惊醒 。不可否认 , 《沉默的羔羊》正是因为成功对克丽丝史达琳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 , 才使整部片子区别于其它的惊悚恐怖片 , 升华成表现一种人类高尚道德情操行为的经典名片 。但本文无意于探讨和重复影评家的言论 , 我想着重从导演和编剧的角度入手 , 细细分析《沉默的羔羊》这部片子是如何通过不同场次细节的描绘 , 层层推进 , 从而达到悬疑恐怖的效果 , 进而唤发出人性的本质 , 观后会产生引人发醒 , 催人思考 , 打动人心的惊人艺术效果 。我举例说明 , 比如开头演职员名单交待的画面中 , 是克丽丝史达琳的一组跑步镜头及进入FBI训练营的几个跟踪画面 , 导演的用意是简单交待人物的身份背景 , 克丽丝史达琳身上穿的衣服上印着FBI的小字样 , 细看的观众才能发现 , 这里是初步让观众了解到克丽丝史达琳是FBI的人 , 而训练营的画面介绍则让观众对上述观点进行修正 , 她不是正式的探员 , 而是学员 , 这组画面内容是层层推进的 。;这种简单明了的画面和人物动作马上就带观众入戏 , 这个入戏不是简单的入戏 , 而是让观众思考 , 这个跑步的女孩是谁?她是什么人?她大清早的跑得这么辛苦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