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与反思怎么写?( 三 )


二、学情分析1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一年级学生基本能运用多感官观察 。但由于他们好奇心强,在观察中往往会先注意到蜗牛的运动 。此外,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较多的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细致的观察 。
虽然一年级学生已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他们仍在科学记录方面未能做到真实性,有部分学生会物体拟人化,未能做到如实记录 。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两对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
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也是动物家族的一员,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 。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说出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口、两对触角、眼睛等器官 。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图示,如实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
五、教学准备
每人1只蜗牛、记录表 。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开始的不成熟,经历3次试教和研讨课后,逐渐成为一节成形的课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就一直很想让学生自己能够多说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过程中进行分享,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方法,更多地体现学生为主体 。经过这次磨课,想在课堂上不留太多老师的痕迹又想让学生说出老师心中的方法,老师在课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了解学生对蜗牛身体结构的了解、巧妙设计每一句话去引导学生说出方法,从“那蜗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把认真、细致地观察蜗牛,然后修正画像”这种老师引导过多的语言,过渡到“真实的蜗牛是长这样的吗?看来大家头脑中的蜗牛都不同,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谁是对的呢?”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教学效果却相差甚远,后者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
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就有将探究过程慢慢的渗透在整节课中,但有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调整 。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万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于动物他们更是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去探索,假若课堂上让孩子提出探究的问题,那么我就会很难把握教学重点 。所以就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历“猜想——说出实验方法——观察(实验)——分享交流——知道蜗牛身体特点(得出结论)”这一过程 。但我经历了几次教学,仍然存在没有突破“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教学难点,在授课后仍有约18位学生的图画中仅画了一对触角 。学生探究了、观察了,理论上说应该是大部分同学都画对才是,但这个数据出乎我的意料 。原因在于蜗牛在观察过程中,由于学生移动、蜗牛对外界刺激的灵敏反应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蜗牛只伸出一对触角或不伸出触角,此时学生就会有概念上的偏差,我在课堂上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后面细想下来,不管有多少位学生没有观察到蜗牛的两对触角,我也应该采取除观察外的方法(如微课、图片、看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的概念,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