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五 )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教学反思
本课作者引领我们一齐走进颐和园,按必须的游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内几处美丽的景观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晰,文字围绕美丽展开 。
课堂上,我们从走进大门开始,跟随作者绕过大殿,来到长廊,感受到了长廊的长和美;随后登上万寿山一饱山下美景;最之后到昆明湖,欣赏了湖边的美景 。作者每到一处,在每段开头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转移的语句来引出,十分明显 。在开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后,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对重点词句的体会也比较好 。描述长廊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长廊特点的词句,并说说自我的理解,宋艺涵同学竟一下子说了好多,对每一句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她不仅仅体会到了长廊的长、美,还由横槛和花木的独特设计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看来她由17课《长城》的知识迁移过来了,这种学习方法还真不错 。后面段落中,其中对于滑字的体会学生理解比较透彻,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喻句做铺垫 。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学完每一部分后我还是没能及时小结一下 。课文围绕颐和园的美丽来写,每游览完一处景观,都就应回归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个总起句,以加深学生的体会,进一步感受园内的美丽 。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也不到位 。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 。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 。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资料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之后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 。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
2、建立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主角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到达了和谐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