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格式怎么样?( 二 )


这堂课的主体是学生 。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合作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学生讲故事,读课文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谈体会收获……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有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不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讲故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体验方面,有诚信、有礼到家风、国风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话来“要让课堂‘乱`起来 。”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在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
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 。一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 。。二是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过早的下结论,打击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还不是特别的自然 。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格式怎么样?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中学 李小会
最早听说要送教下乡,选了又选,最后确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想一想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103个字,学生容易理解,没有什么要讲的?最初准备采用的是以朗读为主的方式 。最后发现,这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篇古文,如果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但是不能够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最终选择还是按照常规的文言教学方式 。
为了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试讲了四次 。在我们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帮助下,我们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 。我有几点感悟:一是好课是改出来的 。二是课堂永远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只是执行导演 。
本课单单是导入的设计,我就进行了五次 。一是采用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的 。如果要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钟时间,从时间上不划算 。二是采用讲故事《道旁苦李》,这就对老师语言表达有一个较高要求,而且这个故事讲下来也需要三四分钟,从时间上考虑还是稍有些长 。三是采用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 。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 。”四是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 。五是运用陈元方11岁时巧妙应答袁公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用《元方善对》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