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归位
——《芳华》读后感
金乾波
昨天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 , 今早看了一遍冯小刚改编的电影《芳华》 。慢慢梳理思绪 , 觉得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 , 其实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场人性归位的故事 。
故事是从1976年开始的 。那年我三岁 。对那个时代 , 我虽然没有直接感性的认识 , 但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及长辈的言谈 , 还是不算很陌生 。读小说的时候 , 一个概念经常闪烁在我的脑海里——变形 。我在小说的第66页页脚处 , 情不自禁地写下“当代《变形记》”五个字 。相较卡夫卡用现代主义手法写成的《变形记》而言 , 严歌苓没有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记叙处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思想、性格的变形 , 而是直接用人物形象的方式记录着 。
刘峰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 他尽已所能帮助所有的人 , 于是他被推举为模范、标兵 , 参加各种表彰活动 , 出席各种报告讲座 。难得的是他的人性没有多大变形 , 他既没有因为这些荣誉而自我膨胀 , 为自己去捞好处 , 给自己的人生加分 , 也没有因为这些外在标签式的东西去刻意拔高自己 , 为难自己 , 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过着自己的生活——他甚至为林丁丁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这是十分难得的 , 几乎达到了庄子笔下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境界 。证明他的人性没有扭曲的事件是他向林丁丁表白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情感 , 他的举动也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 , 算不上光辉 , 但却是人性高扬的表现 。
人性扭曲的是旁人 。“触摸事件”中 , 林丁丁是无辜的 。她接受不了刘峰的爱 , 不是她水性扬花 , 尽管她周旋在干事和大夫之间 , 那也是青春少女的正常情怀;也不是她看不起刘峰 , 尽管她希望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高干子弟;而是因为幻灭 。刘峰在她心目中就是神 , 就是圣人 , 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一个闪耀着圣人般光洁的人竟然也有常人的情欲 。
自己心中供奉的某种东西坍塌 , 那种痛苦和震撼是巨大的 。我在师范读书时 , 偶然发现我的同班同学中有人勾结校外人员到宿舍偷东西 , 我的心中就有类似的感觉 , 那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正视人间的恶与丑 。1997年 , 也就是二十年前 。我生病了 , 一位学生来我房间问题 , 看我正在挂吊瓶 , 她当时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 , 因为在她心目中 , 老师怎么可能会生病呢?我记叙这些 , 读者可能会哑然失笑 。是的 , 一个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认识社会 , 认识人性的 。在没有全面客观充分认识的时候 , 我和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单纯 , 或者说纯洁 , 当然说傻也对 。当年的林丁丁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