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 。“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 。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 。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 。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 。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 。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 。所以情境教学法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 。”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 。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 。
李吉林认为观察情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兴趣)、思维特点(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和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观察的客体与辞语相应联系,相互沟通,情境教学成为丰富词汇,发展语言的途径) 。
二、着眼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
三、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 。有一位名人说得很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学生们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