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明代文学家于谦有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 , 晨昏忧乐每相亲 。”从我牙牙学语起 , 书常伴左右、指引成长 。
为知而学、因喜而久 , 兴致盎然、享受乐趣 , 这是我读书的姿态 。
小学时 , 我跟着妈妈赶集 , 总会央求她买上几本新书、好书 , 回家喜滋滋地“躲进小楼成一统” , 就连吃饭都是妈妈扯着嗓子喊 。有一次 , 我和姐姐去书店 , 不约而同地看中《格林童话》 , 可书很贵 , 妈妈只买一本 , 让姐弟轮换着看 。我就把新书偷走 , 躲进稻草垛先睹为快 , 都没发现天色已晚 , 全家人已出动寻我 。那天的后果很严重——一顿揍骂 。
高中时 , 每次老师布置作文 , 我都努力要写成范文 , 因为语文老师会在班里朗读范文 , 而我对班中那位文笔不错的女生暗生情愫 , 虽不敢表白 , 但范文可以刷出存在感 。为了写成范文 , 我养成了做卡片的习惯 , 名句摘抄、名词背记 , 把读过的书留痕留迹留心 。书卷多情似故人
文章图片


军校四年 , 一天不学是耽误、一周不学是失误、一月不学是错误 , 学理论、读经典、看名著 , 篇有注记、书有笔记、悟有札记 , 成为我享受的趣味和享用的常态 。
既是“存储器” , 更当“处理器” , 着力构建逻辑闭环的知识体系 , 这是我读书的方式 。
我很推崇美学家朱光潜“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 , 或是科目 , 或是问题 , 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的方法论 , 以某项研究或某块工作应用场景为中心 , 施行“经院式”系统训练 , 获取关联叠合的数据、信息、知识、经验和智慧 , 一朝一夕、一点一滴、一砖一瓦 ,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冗补缺 , 理清逻辑、博观约取、归纳提炼、再造集成 , 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迭代 , 串织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模块 。
一本好书我通常读三遍:第一遍是嚼读 , 理解摘录;第二遍是精读 , 挑三拣四;第三遍是漫读 , 浮想联翩 。我利用碎片化时间 , 像“海绵吸水”似的 , 把古人的“马上、枕上、厕上” , 改成“车上、枕上、厕上、桌上” , 像一块蓄电池 , 常充电量、保持容量、释放能量 , 又像一种黏合剂 , 经历过无数个从梦中惊醒、抓笔记下闪念的点子、再接着入睡的夜晚 , 拾掇起工作生活的断章 , 将脑海里奇思妙想编织成文书长卷 。我边读边建素材库 , 可随时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