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经典读后感有感(12)


张爱玲诞生于旧中国曾经地位显赫的官宦家庭中——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大臣,同时也是李鸿章的女婿,这使得张爱玲的父亲颇有遗少作风;而母亲这边亦是门庭显赫,她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在出国留洋期间沐浴了欧风美雨,是一个新派女性 。
可以想见,这样的家庭对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性格脾性,以及对世界的态度,都会有怎样的微妙影响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说 。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为张爱玲的文化修养奠定基石张爱玲出生时,家境早已没落,但依旧留有世家风范,所以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
她最早的文学启蒙可以追溯到7岁 。那时,家里的佣人喜欢坐在一起聊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没有手机和电脑,人们取乐的方式有限,用大把的时间修炼语言艺术,所以以前会流行说书、相声,还有各种话本和章回体小说——张爱玲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中,萌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而且小爱玲行动力很强,提笔就写,到八岁时就写了一篇叫《快乐村》的小说 。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文采极好,书中提到,他给出国在外多年的妻子黄逸梵写情诗,后者一看,心就软了,决定回家和家人团聚——可以想到张志沂多么有才情 。
他也很注重对张爱玲的教育——“回家后,饱读诗书的父亲便给她念诗、教她读书,耐心地给她很幼稚的作文做眉批、总批,并且将它们装订成册 。”这样认真、耐心,一方面是爱女情切,另一方面也是对女儿教育的极度重视 。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是个红迷,著有《红楼梦魇》,但其实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自己写了部章回长篇小说《摩登红楼梦》,把上海滩上的人和事搬到了大观园,且辞令、神韵与原著很像 。父亲读罢,大喜过望,亲自提笔拟回目 。
可以说,张爱玲对古典文化的理解,与父亲这边耳濡目染的教育是离不开的 。
母亲这边呢?黄逸梵早年留洋,向往西方的自由开放,是一位新派女性,在意识到与丈夫的巨大鸿沟后,毅然选择了离婚 。母亲的西方文化修养,为张爱玲铺了一层西式文化的基石 。她后来进学校读书、学绘画、弹钢琴、学英语,读新式报刊,都是受母亲影响
母亲为张爱玲奠定了美学基础,除了喜欢打扮,也体现在文字的美感上——有人说她喜欢用色彩浓厚、氤氲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 。而我总觉得,她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字非常有“城市感”,崭新的,亮晶晶的,耐人寻味,让人兴奋让人喜欢 。
黄逸梵除了母亲,还有一个女人对家里有很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她的姑姑张茂渊 。据说这位姑姑非常伶俐,善于观察和解读事物,而张爱玲也深受她的影响——她用词十分精准,尤其善用比喻,这都归功于那颗擅长感知万物的慧心 。